南京大学屠娟教授、卢晶教授受邀在我校“物理学术讲堂”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理学院发布时间:2023-07-10浏览次数:868

受我校柔性引进专家章东教授邀请,76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屠娟教授和卢晶教授受邀在新主楼F405作学术报告,理学院副院长张辉、物理学科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理学院副院长张颖主持会议。

首先,卢晶教授作了题为《声频技术无处不在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首先介绍声频技术(Audio technology)在研究可听声频段声音的物理与感知机理,探索其应用,内容涵盖现代声频技术与通信、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紧密结合等。之后,卢晶教授详细介绍声频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点,并介绍南京大学声学学科近期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在报告中,卢晶教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讲解,展示声学发展历史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定向声频技术在汽车、公共场所的应用,可有效的降低噪声影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接下来,屠娟教授作了题为《新一代超声精准诊疗技术发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医学超声因经济、无辐射可聚焦于生物组织深部等优点,在恶性肿瘤、神经调控、脑卒中等疾病的精准诊疗领域展现出重大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近年来,结合纳米材料领域的创新性研究,超声造影剂微泡在临床诊疗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分子探针超声成像和靶向无创超声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造影剂微泡的非线性特性,可获取特定细胞和分子生物过程的微观表征信息。同时,造影剂微泡作为空化核可显著降低生物组织中的空化阈值,高度聚集入射声能,形成高温、高压、射流、冲击波等极端物理条件,引发细胞膜声穿孔、局部组织升温等生物效应,增强超声治疗效果。然而,现有的影像引导下的超声治疗技术均采用诊/疗双探头分立方案,容易导致诊疗靶区失配,很难对微泡非线性响应和声空化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精准诊疗。屠娟老师介绍了南京大学团队针对超声激励下包膜气泡动力学理论、生物效应、量效评价及其临床应用转化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接下来详细介绍在上述基础上,团队深入理解微泡动力学作用机理,明确声空化相关生物效应的调控机制,并研制开发了收/发一体的超声诊疗设备,为成功实现安全、高效、精准可控的可视化超声诊疗团队做出的不懈努力。

与会教师和同学在同两位专家进行讨论,屠娟教授和卢晶教授对相关物理问题进行了解答,并认为两校物理学科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存在很大进一步沟通、交流、合作的空间,期待共同产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此次报告激发了参会师生对声频技术及超声诊疗技术的研究热情和兴趣,对物理学科声学方向的相关研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南京大学卢晶教授做学术报告

南京大学屠娟教授做学术报告

参加研讨人员

报告人简介:

卢晶,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地平线智能音频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声频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声场调控与声信息处理。发表论文和专著章节超过200篇,其中包括声学领域顶刊J. Acoust. Soc. Am.(美国声学学报)论文24篇。11次担任声学领域顶尖国际会议(ASAICAInterNoiseICSV)分会主席和国际科学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研究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华为、三星、小米、中兴、瑞声、科达科技、哈曼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产品。依托南京大学-地平线智能音频联合实验室主持研发的智能语音处理前端系统HISF是国内首家通过Amazon Alexa Qualification严格认证的系统,目前已部署在全球超过2000万台智能语音交互产品中;主持研发的车载分布式语音交互前端部署于新能源车企理想汽车的畅销车型理想ONE中,是全球首款实现车载商用的分布式阵列系统。

屠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声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医学超声、非线性声学、声空化及其相关效应在生物医学等交叉领域的应用等。迄今为止,已在包括Nature MaterialsJ.Control. Release以及JASA在内的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中美专利10余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江苏省特聘教授(2022),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获国际治疗超声学会Frederic Lizzi青年科学家奖(2016),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5/12),中国声学学会“魏荣爵奖”(2018)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3/10)等。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声学学会会士、IEEE医学超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治疗超声协会理事、国际学术期刊J. Acoust. Soc. Am.Ultrasonics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