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理学院物理系“大珩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自2017年9月实施以来,相关工作在理学院的指导下由物理系有序推进。首届大珩班经过两年“厚基础”的数理基础培养后已经进入“重实践”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培育阶段。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我校大珩协创中心主任史保森教授及其团队为首届大珩班讲授专业平台课“物理学前沿进展”,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后续培养工作提出修订建议。
在上课期间,史保森教授首先从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入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量子信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丁冬生教授介绍了原子物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在量子存储方面的应用进展;周志远副教授讲解了非线性光学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非线性频率变换的理论与应用。史保森教授团队结合他们在量子光学, 非线性光学和量子信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的科研经历,透彻讲解了一些本科阶段课程理论的来龙去脉,渗透并拓展了该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并穿插介绍了一些科研案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等,课后和本科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该课程的设计初衷是让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根据学生的数理基础讲述前沿科学的发展历程、并以科学探索者的视角解读课本相关知识,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思维范式。在20学时的授课时间内,同学们受益匪浅,收获甚多。
课程结束后,史保森教授指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既要提供“培养路径”更要注重“成长环境”。具体而言,地方院校做后备拔尖人才培养既是亮点工程也是发展师资的需要,定义正确的拔尖导向、塑造学术氛围,让有希望的个体在健康的成长环境中脱颖而出。学院及物理系对此建议高度认可,后续将依托科研平台(黑龙江省量子调控重点实验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塑造求实奋进的学术氛围,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大珩班学员的遴选与分流机制,围绕理工特色学科群论证“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
目前物理系已形成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良好氛围,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仅2018-2019年物理系以本科生1作发表SCI论文8篇,并有一名大二本科生2019年参加了国内顶尖学术会议-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并作口头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为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赢得了声誉。(摄影:张德民)
史保森教授在给本科生上课
丁冬生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在给本科生上课
周志远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墨子杰出博士后特等奖获得者)在给本科生上课